服务热线:0371-65856959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纪录片
所在位置:首页 > 纪录片 > 纪录片
正观专访|160位藏族医生50年不忘河南恩师情
添加日期:2023-02-17    点击率:494
   “姓名:洛桑他青,开封地区卫生学校医师八班学生,来自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不懂汉语。若该生外出迷路,敬请社会各界革命群众将他送到开封地区卫生学校。”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人民医院医生洛桑他青的抽屉里,如今依然留存着一张泛黄的小纸条,那是1975年洛桑来开封学习时班主任老师为他们制作的。翻开纸条,一段尘封的记忆也随之被唤醒。


  上世纪70年代,为进一步解决西藏缺医少药的问题,在中央支持下,西藏提出要建立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队,先后派出1300多名藏族青年到兄弟省市学习文化知识和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其中有160名藏族学生来到开封卫校(后并入河南大学)。这批藏族学生学成回到西藏后,长期扎根高原、高寒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一线。
  2020年8月,为真实纪录这160位藏族学生在河南刻苦学习、在雪域高原无私奉献的故事,河南鹰展文化传播公司创始人、制片人,河南大学硕士生导师陈举带领团队专程赴藏,拍摄了纪录片《汉藏两地书》。



  该片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学习强国平台推送后,在汉藏两地干部群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该纪录片也凭借其影响力斩获中国高校2020-2021影视推优活动暨第十一届学院奖纪录片单元(教师组)二等奖、第十一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学会“第27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长片好作品、中国文联新时代小康纪实影像征集典藏活动长片类好作品、河南广电2021年度优秀电视纪录片一等奖、39届河南省新闻奖二等奖等重要奖项。

  今年2月6日至10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海报展在福州举行,陈举指导的硕士班以纪录片《汉藏两地书》为主题的海报设计作品6幅入选。

  属于这部纪录片的特殊记忆再次被开启,而纪录片背后那段不曾为人知的汉藏两地感人故事,也在陈举导演与正观新闻记者长达2个多小时的对话中逐渐清晰。

缘起:偶然得知 奔赴西藏

  正观新闻记者:您当时创作这个纪录片的背景和初衷是怎样的?

  陈举:这个其实也很偶然,2019年9月,河大刚开学不久,我和河大校友会的老师、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文学院的老师一起召开座谈,其中校友会的老师讲起不久前几个西藏校友到医学院作报告的事情,说讲座进行了几个小时,学生们听得都很激动。当时我就多问了一句,“咱们还有西藏校友呢?”那位老师说有呀,于是便讲起了那一批西藏学生来开封学习时的故事。也就是那时候,我才开始知道有这么个事,当时听完就想着能不能做个东西,因为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所以想趁着这个契机把这个故事讲好。这大概就是我当时创作的一个背景。

  正观新闻记者:当时有了这个想法后,您和团队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陈举:最初我对这个故事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只是在与校友会老师的多次沟通中知道了喜乐、欧珠罗布、卓玛、央金等很多藏族校友的名字,知道了他们曾在河南学习过,但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其实并不是很熟悉。直到我们采访团到了西藏,面对面接触到了那群曾在开封学习过的藏族校友之后,他们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才被我们一点点挖掘出来。


感触:三度到访 感动依旧

  正观新闻记者:您的拍摄大概持续了多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举:我是2020年8月份带着我的团队,还有两位研究生,大概15个人一起到的西藏,那一次我们在西藏待了20多天,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西藏的每一天都在被感动。这次拍摄算起来应该是我第三次进藏了,第一次是1998年冬春之交,当时我就职于央媒驻武警记者站,藏北高原大雪封山已超过9个月,广大农牧民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驻藏武警部队受命赴灾区抗雪救灾,于是就有了我首次进藏的经历。第二次进藏是2014年9月,当时我在郑州师范学院任教,受西藏米林县教育局邀请,我和传播学院的院长带着学生团队一起到林芝米林县,为他们拍摄一部向教育部汇报义务教育工作的专题片。第三次进藏,也就是这次,是受河南大学校友总会委托,进藏寻找和采访20世纪70年代末在河南开封地区卫校(后改为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河南大学)学习的藏族班学生。从拉萨到日喀则,从山南加查县到措美县,从阿里到那曲,5000多公里、20多天的高原奔波,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又一次醍醐灌顶般的洗礼。

  正观新闻记者:醍醐灌顶,这个评价还是很高的,有什么具体的故事或者细节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陈举:感动的故事太多了。在我们的拍摄过程中,有一位校友让我们摄制组的所有队员都为之流泪。他就是从毕业到退休坚持在浪卡子县张达乡做乡村医生的布琼次仁。



  布琼所在的张达乡位于羊卓雍错湖畔,当我们到达张达乡的时候,一位身高1.7米左右、肤色黝黑、戴着一顶牛仔帽的老人急匆匆走过来,这位老人就是布琼。

  布琼出生在浪卡子县卡热乡章麦村一个牧民家庭,从小目睹了村里很多人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的痛苦,他就立志当一名医生,希望将来能为乡亲们减轻痛苦。1975年,布琼和其他同学一起,辗转拉萨、格尔木,来到开封。1979年,完成学业的布琼回到了山南地区,被安排到浪卡子县的张达乡当卫生员,这里距离他家所在的卡热乡差不多有150公里的路程。

  接受我们采访时,布琼说,刚到张达乡卫生院时,条件异常艰苦,只有他一个乡医,另外两个村医,整个医院只有两间房子,连一张病床都没有。当时医生出诊基本上只能靠马、靠两条腿来解决。布琼回忆,一次有个小孩,患了急性阑尾炎,这个病现在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因为没有经验,再加上医疗水平有限,所以显得很棘手。布琼介绍,那个孩子是父母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载过来的,他见到那个孩子时,那个孩子脸色苍白,疼得在地上打滚,可由于布琼不懂外科,无法为那个孩子做手术,只能拿点止疼片,最后眼睁睁地看着那个孩子在他眼前离世。

  布琼在讲这个事情的时候,边讲边哭。他的这个情绪也感染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大家听着布琼的讲述,都在不由自主地流泪。说起来,我也不是第一次进藏,也不是第一次听到这种故事,但听着眼前的花甲老人这么平静地讲着他的过往,我的眼睛顷刻间有些湿润,我们的摄影师、灯光师还有编导也都在默默地流着眼泪,布琼的朴实、坦然和真诚深深打动了摄制组的所有成员。

  布琼在浪卡子县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很多一起从开封回来的同学后来都担任了医院院长、卫生局局长、行署副专员,甚至更高的职务。他也有机会调到县级医院工作,或者到更好的环境去,但他一一谢绝了这些机会。后来,任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的同学喜乐给他打电话,问他是否需要帮他什么,布琼想了想,最后要求,帮乡卫生院再申请10个床位编制。

  2010年,在布琼退休前,县卫生局的领导来张达乡看望他,让他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布琼说自己没什么要求,就是希望有机会让他到地区保健医院培训几天。

  现在,布琼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村医。问其原因,布琼说,西藏地区的绝大部分乡村都离中心县城比较远,村子里最需要的就是医生,只有医生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要求。他不仅让自己的儿子学习医学知识,还为当地培养了12名学生,他们已经成为周边乡村的村医骨干力量。

泪目:汉藏两地 师生牵挂

  正观新闻记者:4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批藏族校友们和当年的老师还有联系吗?



  陈举:不仅有联系,而且还十分频繁。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这群如今已经退休的藏族学生回忆起他们当年的班主任范秀云老师时,几乎人人眼里都充满了泪水。在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洛桑他青的抽屉里,现在还保留着一张纸条,那是他们刚到学校时班主任老师给每个同学手写的一个字条,上边写着“洛桑他青,开封地区卫生学校医师八班学生,来自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不懂汉语。若该生外出迷路,敬请社会各界革命群众将他送到开封地区卫生学校。”洛桑他青回忆说,刚开始他们不认识汉字,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记得老师特别交代,一定要把字条装好。后来大概过了一年,已经认识不少汉字的洛桑才明白了那个字条的内容。

  范秀云老师现在已经80多岁了,但是当我拿着那一届西藏班学生的照片给她看时,她可以清楚地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且可以清楚地讲述出他们上学时发生的故事。

  在我们采访过程中,很多同学说,他们都把范秀云老师看作自己的妈妈,有时候感觉范秀云比妈妈还亲。在山南雅砻酒店,山南地区人民医院的外科主任洛桑桑甸还眼含热泪专门唱了一首自己写给范秀云老师的歌,歌词大意是:“她头顶堆满白雪,腰弯成了一道山梁,她挤奶走出羊圈,为了儿女们祈祷吉祥!啊,慈祥的母亲,啊,妈妈,慈祥的母亲!”



  从西藏回到开封后,我们再次去看望范秀云老师,并让她看了洛桑桑甸为她唱歌的视频,老人家顿时泪流满面。

  曾任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的喜乐说,当时上学的时候,藏族班一有问题和困难,范秀云就和其他老师一起,不惜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解决。所以他经常说,河南是他们的老家,在西藏最需要的时候,是母校老师培养了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河南人民养育了他们。

  正观新闻记者:后来范秀云老师和这群西藏学生们有再见过面吗?

  陈举:2009年,在这群藏区校友毕业30年后,范秀云老师第一次乘火车到了西藏拉萨。在喜乐、欧珠罗布等学生的陪同下,她到山南、日喀则等地,看望了在各个岗位上的藏族班学生。

  2019年,年过八十的范秀云老师,在家人的陪同下,第二次进藏,在拉萨见到了久别重逢的学生。师生们一见面就特别感动,这些已经进入古稀、花甲之年的老人抱着范秀云失声痛哭,互相诉说着彼此的思念和牵挂。

责任:讲好故事 无须多言
 
  正观新闻记者:这次拍摄对您而言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陈举:这次拍摄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再教育,心情很复杂。在我看来,这个纪录片讲述的不只是这1300人在兄弟省市学习后回到西藏奉献的故事,更多的是反映出西藏70年来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和中央、兄弟省市支持分不开。



  正观新闻记者:您怎么评价这部纪录片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绩?

  陈举:这部片子基本上该获得奖项都得了。就作品本身的内容和意义来说,可谓是实至名归。但于我个人而言,这其实不能算成就,只能算是在讲述中国故事、河南故事的历程中值得纪念的一个作品而已。我们这几年一直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对中国、对河南来说,把自己的故事讲好,可能更需要的是坚持。做好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河南需要这样的作品去为自己证明。

首页 | 纪录片 | 微电影 | 电影 | 宣传片 | 电视剧 | 积高端影像录制 | 关于鹰展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www.yingzhan.t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鹰展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渠东路6号院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5856959 传真:-- 豫ICP备2023003138号
网站技术支持:中域在线 友情链接网站: 搜索 | 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