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371-65856959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见证:“莫沟”走过的人和事儿
添加日期:2017-03-07    点击率:2591

见证:“莫沟”走过的人和事儿


引言:

2017年农历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感恩的礼物--老家莫沟”专题节目,作为一档以批评监督为主打风格的国内最具权威的访谈类节目,在举国欢庆的日子对莫沟的专题报道立刻引来了全国的目光。这个位于黄河中下游、处于河洛文化起源核心区的北方小村庄,从此成为各方媒体大咖争相追逐的目标。作为亲历者,我参与并目睹了莫沟从无名到知名再到闻名的全程,作为见证者,有幸亲历并陪同莫沟一起走过的那些人和事儿。时光荏苒,当我再次站在村头那棵有着超百年历史的大槐树下,蓦然回首,那灯火阑珊下的村子里竟有那么多的感动和温暖。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洱海视察,他说“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要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要让“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这声音在神州大地迅速传递,至今依旧振聋发聩。

  同年2月,一位多年的朋友对我说,他正在一个叫“莫沟”农村里,村里的地形地貌极具个性,但村子正面临拆迁,作为刚刚上任一方的地方官,他说他应该为村民做点事情,而且希望能做成,还问我有么有兴趣去看看。老实说,也就是从一刻起,我才关注莫沟。然而,在互联网极其发达的网络时代,当时能找到的关于莫沟的信息却少之又少。而基于多年来对他的信任,我决定亲自去一趟,想一睹莫沟的真容。

   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莫沟村,行政隶属于孟州市西虢镇。提起西虢,曾经因为周武王封虢仲于此而得名,莫沟就位于产业区的西北角,南邻黄河,坐拥南太行下的顺涧水库,西邻河南最大石化产业区吉利。村子生态环境良好,小麦、玉米是主要农作物,是一个典型的北方传统农业村。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窑洞183孔,有北方农村浓郁的窑洞书屋和民国旧居,在村子的东沟里,穿过浓密的树林,那里至今矗立着一座保存完好的上世纪60年代兴修水利的水罐渠遗址。

   我去时正值2015年的“五.一”,从二广高速孟州站下来,大约5分钟行程,汶水河桥头北侧,有一条通往村子的水泥路,路的尽头就是莫沟村。当时陪同一起的时任村支书苗小忠说,莫沟700多口人家,原来都住在窑洞里,这些年村民有钱了,就慢慢搬到了最上面这一层,原来的窑洞就逐渐闲置了起来。村子下面的一层,曾经是自洛阳到北京的水路官道,因为长期缺水干涸,就被村民开成了耕地,但两侧的生态林生长的出奇的好。村东头有一条长长的深沟,据说曾是当年的陆路驿道,行走在遮天蔽日的林间小路上,依稀可听到当年官道上车水马龙、商贾往来的喧嚣和繁华。


    在村子中部,矗立着一棵百年以上的大槐树,树下的一处窑洞院落,错落有致,建筑形态完好。村民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地主家的老院子,很早以前做过私塾,解放后成了村里的小学,小学搬走以后,这里就空置了下来。还有村民说,唐代大文豪韩愈小时候曾经在这里求过学,后来韩愈随父兄离开老家去了长安、洛阳等地,这里至今保留着韩愈曾经读过书的窑洞。公元717年,韩愈随着大嫂郑氏扶着兄长韩会灵柩回河阳老家守孝,曾多次在这里逗留往返;后来韩愈仕途不顺被远贬他乡,依旧牵挂着这里的父老乡亲,据乡亲们说,后来韩愈复官后曾经回到家乡,在这里和村民促膝长谈,反思自己为官的得失、关注家乡父老的生活疾苦,韩愈对人生对自己的反思也影响了后来的莫沟村民,直到今天,莫沟村民还每个周末自发聚集在一起,检讨自己一周的行为是否有失,是否做了一些有违公德的行为,这就是今天“莫沟道德大讲堂”的由来。所以说,这个叫莫沟的小村子,和韩愈有着割舍不断的粘连,莫沟人的热情、耿直、忠诚、厚道,无一不和韩文公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多次到过莫沟的郑州师范学院范红娟教授说,莫沟是她见过的最具北方特色也最具乡村情怀的古村落,其独特的地理空间优势,最有可能成就唤起人们乡愁的传奇。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陈丽丽教授来过之后,颇有感触,她说:走进莫沟的村子,突然就有一种远离都市的喧嚣的宁静和安详,这里应该是艺术家、文人舞文弄墨的好地方。村民苗书声告诉我说,莫沟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精神家园,这里有他儿时的记忆,更有祖辈们传承的烙印,留存着整整几代人生生不息的根系;它所保留下明清以来的村落文明和文化遗存,承载的是莫沟人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薪火相传的人文关怀,那流转百年的乡愁早已深深地镌刻在斑驳的砖雕与历经风雨的窑洞上。



对像苗书声一样的莫沟人来说,习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和“共同富裕”的论述,一如春风扫去了心中的存疑和雾霾,燃起了他们多年的富裕梦想。

   2015年开年伊始,孟州市主要领导给莫沟请来了由全国知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师鲍国志带队的景观设计团队,依托莫沟村独特的地理、生态和人文环境,按照“修复传统生态民居,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思路,对莫沟村建进行全程规划建设。按照规划,未来的莫沟村,核心区域是生态村落和修复后的窑洞,汶水湖西部为艺术家部落,南部为企业组团,东部为美食一条沟,北部为顺涧水库和古周城遗址。按照莫沟原有的上、中、下三层空间结构特点,对莫沟进行生态修复和绿色改造,恢复原有村落民居的历史人文风貌。

莫沟的原住民居住区位于村子最上层,有的已经祖辈很多年居住于此,不管村子如何变迁,很少有村民外迁出去,我想,和很多正在开发建设的“空心村”相比,莫沟的原住民才是莫沟的灵魂所在。

上层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开设特色小吃、酒馆、照相馆、特色商业街,创办大学生淘宝店,完善建设养老院、小学,恢复莫沟大食堂和莫氏祠堂等极具情怀的建筑;修复和保护正在消逝的传统乡村建筑,协调村落建筑风格和颜色,发动村民变废为宝,将建筑废料广泛用于村内石板路、砖爿路的修筑;同时改造民居外立面,增加服务功能,实现黄河流域南太行建筑文化与生态环境相融合,找回老家的感觉。

   中间层对既有的明清、民国民居进行修复,发展窑洞民宿宾馆,再现人文莫沟的历史风貌,将存留完好的窑洞改建成具备文化礼敬、娱乐休闲的游客接待中心,建成老苗窑洞书馆、席家布坊、何家大院等多处具有浓郁乡土符号的人文建筑;最具人文厚重的韩愈书院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下层重点进行生态维护,改造汶水河水系,对树林湿地加以保护。改造汶水河水系,引进上游顺涧湖水,建设储水量100万立方米的汶水湖,湖畔移栽种植柳树和当地树种,呈现出岭湖相依、树水相伴的乡野风情。修复后的莫沟承载传统民俗与现代服务功能,将成为知名的南太行和黄河岸边窑洞特色文化休闲区。人们来这里领略农村绿色田园风光的同时,还可以读书学习,汲取耕读文化的精髓,陶冶情操,找回儿时的记忆。

   后来的日子,我成了莫沟的常客,小伙伴们也成了村民最熟悉的“荣誉村民”,每次来都有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人物新的作品在心灵间传递。从文艺片《老家莫沟》的上线,到网络电影《@老家莫沟》的开机拍摄,从《工匠老万》的打磨播出到《老家模样》的反复修改,每一部作品的推出,都会在朋友圈里会引起一阵骚动,一些多年的朋友忍不住会问我,你什么时候把家搬到了“莫沟”?从2015至今,凭借以“乡愁记忆“为主题的《老家莫沟》系列作品,团队小伙伴先后斩获了5个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性大奖就有三个。而在这些作品的背后,即有莫沟村民的倾情展现,有专家型领导的艺术提点,更有那个前额只留着一倃儿头发的鲍老师内心独白和品鉴。春来秋又去,冬去花又开,“莫沟”成了我和小伙伴们朋友圈里的提及最多的热词。我们亲眼目睹这个曾经在百度上几乎没有任何信息的小村子,到现在只要输入“莫沟”就会谈跳出超过10万的词条来,引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乃至高层的关注,这种变化的叠加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早已超乎我们当初的设想,这都源于项目伊始的超前视野和胸怀、超越现实却又贴近实际的规划、务实且极具执行力的复建团队,注定了莫沟在中国农村回归传统实现梦想的路上,一定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今天的莫沟,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村级窑洞图书馆,引来了天然气的自来水,办起了淘宝店,实现了WIFI免费覆盖公交通到了村内,建成了1400平方米的敬老院、占地70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级卫生所,阿里健康国内第一家村级网络医院在莫沟上线,村民通过网络可以向北京、武汉、郑州100多家医院的专家咨询问诊,村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快捷准确的专家医疗服务。

在中国人习惯的政治生态下,村组干部包括普通村民,一年中能够见到县级以上的领导的次数应该少之又少,但是在莫沟,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风尘仆仆的孟州市主要领导、能够经常接触到市里各个委局的主要负责人,更不用说长期和村民吃住一起的工作队队长、市长助理张立新、西虢镇的李珂镇长、莫沟第一支部书记张丽君,还有离开岗位提职上调的卫国宾、郑红莲、苗小忠等。

    莫沟规划设计团队的“带头大哥”鲍国志说,按照孟州主要领导的想法和要求,莫沟正在推行一场以改水改厕垃圾回收分类为重点的生态革命农户旱厕进行三格化粪池式为主、双瓮漏斗式为辅的改造,村民全部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无害化厕所;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设零运行费用的人工湿地,实现农村污水达标排放;建设村级垃圾分类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未来实现垃圾不出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植被和生态,尽可能恢复原有村落民居的历史人文风貌,赋予莫沟村更多的城市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的服务功能,将其改造升级为工业区内特色生态小镇,无疑又是一种创新和尝试。

在融媒体流行、自媒体变异的今天,我们了解过中国农村乃至城市的很多地方,见过各种名目的“生态农村项目”,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美丽乡村”,但是有超过2/3的项目是在靠政府财政输血,另外1/3则是引进第三方投资主体,一旦财政资金或投资方资金供给不上,项目也就成了半截子工程。2016年夏天,我慕名去了省内南部山区一个传说非常美丽的水乡农村,缺乏管理和创新,公共配套设施缺乏,各种体验之后是大失所望,在三三两两的游客中,除了大片的荷塘是让你唯一留恋的风景,似乎没有一丝想多待一会的念想,而最具讽刺的是,那天离开时夜色渐晚,这个时候才发现,竟然没有回城的班车,连出租都没有,专车司机都不愿意到这里来,最后还是当地一个朋友开车把我们接到了城里。

    在莫沟复建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听到市委主要领导在会上告诫他们,要做长线项目,必须要村民懂得自我造血而非靠政府完全输血,于是,我们在莫沟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资金筹措模式。村里采取众筹方式筹资成立了股份公司,村民按人头入股,以现金或承包权、房屋、树木等实物入股,年底按股分红,而村建拿到的第一笔款200万人民币,就是以政府贴息、公司贷款的方式募集到的,到现在,这个村民众筹公司已累计股本达2800万元,争取项目贷款资金超过了2000万人民币。莫沟的项目投资形成了公共设施由财政项目资金投、集体经营设施由公司融资投、村民自办项目由民营资本投的多种投融资经营机制。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村级淘宝店,13间房子,650平方米,吸引大学生和有志青年回村创业,将当地的农副产品通过村淘平台销售到全国,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买到全国的商品。引导村民开设茶馆、酒坊、磨坊、照相馆、家庭宾馆、农家餐馆、手工工坊等特色店铺,为当地群众、游客和产业集聚区从业者提供服务。引导贫困户从事卖水、卖凉皮、卖手工面等力所能及的小生意,使其通过自身劳动脱贫致富。同时,吸纳外来资金到村里投资兴业,莫沟已逐渐成为村民创业创新的新平台。众筹公司盈利分红和共享经济带来的喜悦,让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在莫沟的日子,我切切实实感受到,村民对富裕之梦的追求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为了这个富裕梦想,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其所表现出的质朴、奉献精神,则是我们今天崇尚和推崇的核心价值观。已是西虢镇副镇长的前任村支部书记苗小忠,曾经拥有一个长期跑运输的车队,为了停车方便很多年前承租了村里40多亩地作为自己的停车场,每年收入都是在200万以上,莫沟复建工作启动后,他立刻转卖了自己的运输车辆,全身心带领村委成员投入到了项目建设中,后来村里要在他的停车场位置简称村里公共停车场,他又毫不犹豫把40多亩地全部让了出来,为此他家的媳妇和他闹了很久。有一个叫王珍珠的女干部,村委会研究要把她家的猪圈的位置要建成停车场,她和家里人一商量,3天之内,卖掉了马上要出栏的生猪和猪仔,把地完整地交给了村里。前面我提到的那个叫苗书声的也是村里的生产小组长,每天都在村里大街小巷,为过往游客义务讲解莫沟的历史、莫沟的故事,他说莫沟复建是村里的大事,别的自己做不了,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小伙伴们摄制的一个人文纪录片里,讲述过一个60多岁的工匠故事,他就是万奇生,和村里其他人比,老万有着一手绝活,就是农村建筑建设所需要的木工、泥瓦工、建房的设计,都是行家里手,还带了一帮徒弟,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工匠师傅,农忙时在家务农,闲下来就带着徒弟们东奔西跑,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挣个五六千块钱。村里巨鼎启动莫沟乡建,老万二话不说,带着徒弟们就回来了,成为莫沟村建工作的主力军;老万还是村建的技术指导,工作忙的时候,老万几乎要接上百通电话,跑上百里的往返路程,家里偏瘫的老伴儿顾不上照顾,只好把在城里的儿媳妇叫回来照顾。他说,原来想着等自己老了,到城里去和孩子们在一起,现在想的是,就在自己建的老家莫沟村养老。

在莫沟复建的日子里,有两个人、两个团队不能不提,一个就是当初决定为村民做点事情的孟州市主要领导,两年来,正是他和他带领的地方执政团队不遗余力地为群众真心实意着想办实事,在处理完正常的机关工作之余,不分昼夜出现在莫沟复建的一线,在孟州农村工作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一个人就是莫沟村建的规划设计师老鲍,一个有着丰富乡建经验的设计师,正是老鲍和他的团队的坚持和执着,让莫沟始终保持了农村农民的传统和本色,才让莫沟具有了北方农村、南太行、黄河流域、河洛文化特征的特质。


  而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人,在莫沟每天都有。

  2017年春节前夕,我陪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摄制组在莫沟采访,编导王宁说,莫沟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这里的村民很朴实,在寒冷的冬季里带给了我们温暖和感动,莫沟人都有一颗心存感念的“感恩之心”;摄像师守城老师说,莫沟复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部动人的纪录片,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的真实和精彩。

     

  曾经在莫沟采风的人民日报社摄影部主任李舸说,莫沟有很多老的物件令人怀旧,但有很多普通的人让人感动。  

  长期战斗在兰考扶贫一线的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河南日报记者童浩麟在看完莫沟说,莫沟的自我造血模式很值得更多的农村学习和借鉴;大河报资深记者刘昌武说,莫沟最让他感动的还是老万身上的工匠精神。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说,“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这是时隔一年后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而莫沟能够走到现在,它的背后不正是承载一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吗?而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两年前的今天,我从朋友的电话中第一次听到“莫沟”的名字。


    再次来到莫沟,恰逢“惊蛰”刚过,汶水湖畔的柳树已经露出了新芽,在通往散落于窑洞村间的施工点的路上,老万带着他的徒弟们依旧奔波在路上,而更多的人们依旧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对早已司空见惯了媒体和镜头的莫沟人来说,只有脚踏实地,恪尽职守,静下心来,距离自己梦想才会更近一些。

  “走一道岭来哎,翻一道山”,穿过晨曦的雾气,秀才苗书声的歌声已经在远处的田野里响起,莫沟人开始了自己一天新的生活!


2017年3月春再稿于郑州(本文照片均由捷影拍摄提供)























首页 | 纪录片 | 微电影 | 电影 | 宣传片 | 电视剧 | 积高端影像录制 | 关于鹰展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www.yingzhan.tv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河南鹰展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渠东路6号院 邮编:450000 电话:0371-65856959 传真:-- 豫ICP备2023003138号
网站技术支持:中域在线 友情链接网站: 搜索 | 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