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沟,那些人那些事
● 陈 举
2015年的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洱海视察,他说““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提出“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那年2月,一位多年的朋友对我说,他在一个叫“莫沟”农村里,那个地方很有特点,也很有意思,所以打算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有机会一定让要去看看。我开始关注莫沟,然而,在互联网极其发达的网络时代,当时能找到的关于莫沟的信息却少之又少。于是,我决定亲自去一趟,想一睹莫沟的真容。
莫沟村,行政隶属于孟州市西虢镇。提起西虢,这里曾经因为周武王封虢仲于此而得名,莫沟就位于产业区的西北角,南邻黄河,背靠顺涧水库,生态环境良好。小麦、玉米是主要农作物,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窑洞183孔,有北方农村浓郁的窑洞书屋,在村子的东沟里,浓密的树林中横跨着一座上世纪60年代兴修水利的水罐渠。
我去的时候正值“五.一”前夕,从二广高速孟州站下来,大约5分钟行程,汶水河桥头,有一条通往村子的水泥路,路的尽头就是莫沟村。村支书苗小中介绍说,莫沟700多口人家,原来都住在窑洞里,后来村民有钱了,就慢慢搬到了最上面这一层,原来的窑洞就逐渐闲置了起来,下面的一层,曾经是自洛阳到北京的水路官道,因为长期缺水干涸,就被村民开成了耕地,但两侧的生态林生长的出奇的好。村子的东头有一条长长的深沟,这里曾是当年的古官驿道,行走在遮天蔽日的林间小路上,依稀听到了当年官道上车水马龙、商贾往来的喧嚣。
在村子中部,矗立着一棵至少百年以上的大槐树,树下的一处窑洞院落,却是错落有致,建筑形态完好。村民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地主家的老院子,再往前还做过私塾,后来成了村里的小学,小学搬走以后,这里就空置了下来。据说,唐代大文豪韩愈小时候曾经在这里求过学,后来韩愈随父兄离开老家苏庄去长安、洛阳等地,都要在这里落脚歇息。也是在这里,韩愈的兄长韩会把大诗人李白写给他父亲的《去思颂碑》碑文拓片作为韩氏家训传给了韩愈。后来,韩愈两次遭贬回乡,途径此地,都会在这里逗留,和村民促膝长谈,反思自己的过失、关注家乡父老的生活疾苦,韩愈对人生对自己得失的反思也影响了后来的莫沟村民,直到今天,莫沟村民还每周周末自发聚集在一起,检讨自己一周的行为是否有失,是否做了一些有违公德的行为。这就是今天莫沟道德大讲堂的由来。所以说,这个叫莫沟的地方,和韩愈的精神有着割舍不断的粘连,莫沟人热情、耿直、忠诚、厚道,无一不和韩愈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和我一起去莫沟的是郑州师范学院传播学院范红娟教授,她说,莫沟是她见过的最具北方特色也最具乡村情怀的古村落,其独特的地理空间优势,最有可能成就唤起人们乡愁的传奇。60多岁的村民老何说,莫沟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精神家园,这里有他儿时的记忆,更有祖辈们传承的烙印,留存着整整几代人生生不息的根系;它所保留下明清以来的村落文明和文化遗存,承载的是莫沟人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薪火相传的人文关怀,那流转百年的乡愁寄托深深地镌刻在斑驳的砖雕与历经风雨的窑洞上。
对像老何一样的莫沟人来说,习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和共同富裕的论述,一如春风扫去了心中的存疑和雾霾,燃起了他们多年的富裕梦想。也是在2015年的新年伊始,孟州市给他们请来了全国知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团队,依托莫沟村独特的地理、生态和人文环境,按照“修复传统生态民居,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思路,进行总体设计和规划,莫沟村中部为生态村庄和窑洞,村东为美食一条沟,村南为企业商务接待区,村西为汶水湖,汶水湖西部为艺术家部落。按照莫沟原有的上、中、下三层空间结构特点,将莫沟村将分上、中、下三个立体界面。上层就是莫沟原住民的居住地,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开设特色小吃、特色商业街,创办大学生淘宝店;中间层对既有的明清、民国民居进行修复,再现人文莫沟的历史风貌,将存留完好的窑洞改建成具备文化礼敬、娱乐休闲的游客接待中心;下层以生态维护,改造汶水河水系,对树林湿地加以保护。改造汶水河水系,引进上游顺涧湖水,建设了储水量100万立方米的汶水湖,湖畔移栽种植柳树和当地树种,呈现出岭湖相依、树水相伴的乡野风情。修复后的莫沟承载传统民俗与现代服务功能,将成为知名的南太行和黄河岸边窑洞特色文化休闲区。人们来这里领略农村绿色田园风光的同时,还可以读书学习,汲取耕读文化的精髓,陶冶情操,找回儿时的记忆。
后来的日子,我成了莫沟的常客,而我的小伙伴们也成了村民最熟悉的“编外村民”,每次来都有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作品在传递。春来秋又去,冬去花又开,“莫沟”成了我和小伙伴们朋友圈里的提及最多的热词。我们在目睹这个曾经在百度上几乎没有任何信息的小村子,到现在只要输入“莫沟”就会谈跳出将近10万的词条来,已经引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乃至高层的关注,这种变化的叠加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已经超乎我们最初的想象,但其项目伊始的前瞻性超前视野和胸怀、超越现实却又贴近实际的规划设想和务实聚力的执行团队注定了莫沟在中国农村回归传统实现梦想的路上,一定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今天的莫沟,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村级窑洞图书馆,引来了天然气、的自来水,办起了淘宝店,实现了WIFI免费覆盖,公交通到了村内,建成了1400平方米的敬老院、占地70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级卫生所,阿里健康国内第一家村级网络医院在莫沟上线,村民通过网络可以向北京、武汉、郑州等100多家医院的专家咨询问诊,村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快捷准确的专家医疗服务。
在村里,我曾经和市里派驻莫沟的工作队队长张立新多次接触,他说,莫沟是位于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内的传统农业村,莫沟正在推行一场以改水改厕垃圾回收分类为重点的生态革命:对农户旱厕进行三格化粪池式为主、双瓮漏斗式为辅的改造,村民全部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无害化厕所;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建设零运行费用的人工湿地,实现农村污水达标排放;建设村级垃圾分类点,对生活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实现了垃圾不出村。修复和保护正在消逝的传统乡村建筑,协调村落建筑风格和颜色,发动村民变废为宝,将建筑废料广泛用于村内石板路、砖爿路的修筑;同时改造民居外立面,增加服务功能,实现黄河流域南太行建筑文化与生态环境相融合,找回老家的感觉。修复明清窑洞,发展窑洞民宿宾馆,建成老苗窑洞书馆、席家布坊、何家大院等多处具有浓郁乡土符号的人文建筑。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植被和生态,尽可能恢复原有村落民居的历史人文风貌,赋予莫沟村更多的城市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的服务功能,将其改造升级为工业区内特色生态小镇,无疑又是一种创新和尝试。
在中国农村乃至城市的很多地方,我见过各种“生态农村项目”,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所谓的美丽乡村,但是有超过2/3的项目是在靠政府输血,另外1/3则是引进第三方投资主体,一旦财政资金投资方资金供给不上,项目也就成了半截子工程。而在莫沟,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资金筹措模式。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中,莫沟建设开启全新的造血模式。村里采取众筹方式筹资成立了股份公司,村民按人头入股,以现金或承包权、房屋、树木等实物入股,年底按股分红,该公司目前已累计股本达2800万元。莫沟形成了公共设施由财政项目资金投、集体经营设施由公司融资投、村民自办项目由民营资本投的多种投融资经营机制。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村级淘宝店,13间房子,650平方米,吸引大学生和有志青年回村创业,将当地的农副产品通过村淘平台销售到全国,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买到全国的商品。引导村民开设茶馆、酒坊、磨坊、照相馆、家庭宾馆、农家餐馆、手工工坊等特色店铺,为当地群众、游客和产业集聚区从业者提供服务。引导贫困户从事卖水、卖凉皮、卖手工面等力所能及的小生意,使其通过自身劳动脱贫致富。同时,吸纳外来资金到村里投资兴业,莫沟已逐渐成为村民创业创新的新平台。众筹公司盈利分红和共享经济带来的喜悦,让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
在莫沟的日子,我切切实实感受到,村民对富裕之梦的追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为了这个富裕的梦想,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其所表现出的质朴、奉献精神,则是我们今天崇尚和推崇的核心价值观。村支部书记苗小中,曾经拥有一个长期跑运输的车队,为了停车方便很多年前承租了村里40多亩地作为自己的停车场,每年收入都是在200万以上,莫沟复建工作启动后,他立刻转卖了自己的运输车辆,全身心带领村委成员投入到了项目建设中,后来村里要在他的停车场位置建成村里的公共停车场,他又毫不犹豫把40多亩地全部让了出来,为此他家的媳妇和他闹了很久,但终归拗不过苗小中,也就随他去了。有一个叫王珍珠的女干部,村委会研究要把她家的猪圈的位置要建成停车场,她和家里人一商量,3天之内,卖掉了马上要出栏的生猪和猪仔,把地完整地交给了村里。还有一个生产小组长叫苗书声,每天都在村里大街小巷,给过往游客义务讲解莫沟的历史、莫沟的故事,他说莫沟复建是村里的大事,他别的做不了,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小伙伴们摄制的一个人文纪录片里,曾经讲述过一个60多岁的工匠故事,他叫万军,村民都叫他老万。和村里其他人比,老万有着一手绝活,就是农村建筑建设所需要的木工、泥瓦工、设计,他都是行家里手,还带了一帮徒弟,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工匠师傅,农忙时在家务农,闲下来就带着徒弟们东奔西跑,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挣个五六千块钱,去年村里启动莫沟乡建,老万二话不说,带着徒弟们就回来了,成为莫沟村建工作的主力军,老万还是村建的技术指导,工作忙的时候,老万几乎要接上百通电话,跑上百里的往返路程,家里偏瘫的老伴儿顾不上照顾,只好把在城里的儿媳妇叫回来照顾。老万说,原来想着等自己老了,到城里去和孩子们在一起,现在想的是,就在自己建的老家莫沟村养老。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情,在莫沟每天都有。
曾经在莫沟采风的著名摄影艺术家、人民日报社摄影部主任李舸说,在莫沟,有很多老的物件令人怀旧,有很多普通的人都让人感动。
2016年11月30日,我再次来到莫沟,距离第一次来的时间刚好一年又半270天,初冬的萧杀给周边的数目带来一片萧条和冷清,而在莫沟,依旧是车来人往、人声鼎沸。在波光涟漪的莫龙湖的尽处已是山色空濛。回望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乡愁》的路上,早已是霞光铺地、璀璨如花。
是以文,记于河南郑州。
2016年12月冬